高考对大多数学生,确实是一次“命运的分水岭”。尤其是毕业之后,很多人体会到:现在享受到的福利,或者求职时吃的苦,多半基于当初的选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填志愿往往就是“重新洗牌”的机会,这很可能让原本优秀的学霸,沦为底层;也可能让不起眼的同学,成为黑马。城市,则是很容易被忽视的因素。
刘强东曾经坦言,高考志愿中,自己最重视的是城市
去大城市长见识,或留在老家享受便利,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尤其高考期间,学生和家长之间常产生分歧。我们听听知名企业家的想法。
刘强东被大家熟知,是因为创业成功,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也曾是“寒门贵子”。他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一名70后,考上大学不简单。
而作为村镇家庭子弟,能上名校更不容易。但谈及高考时的想法,他的回答却令人意外。在演讲中,他曾坦言:自己当时最重视的就是城市。
原来,刘强东填志愿时,只报了两个地方,就是北京和上海。他认为“读哪所大学不是最关键的,但一定要去国内最先进的城市,那样才知道更多信息”。
那时能有这样的思维,绝对是很超前的。而大多数跟他一样的寒门学生,可能会为了给家里省钱,主动报考物价低、学费低的城市。
上海受欢迎程度高的大学排名,录取含“地域分”
越来越多人赞同“东子”的想法,就算不能成为他这样的成功人士,但就读大城市的优点不可否定。上海作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吸引着很多考生。我们来介绍些受欢迎程度高的院校。
首先自然是鼎鼎有名的上海交大,也是教育经费最高的,最低的录取标准是580分左右。而且这应该是冷门专业或调剂后的结果。
复旦大学与之遥相呼应,一个以工科为王牌,一个则更有人文底蕴。虽然综合排名上略逊色,但复旦的院士数量却多于交大。
同济虽然也是响当当的老牌名校,但较前两者拉开了差距,软科排名在14位左右。其教育经费也明显低些,是119亿。不过相比其他院校,这也是非常高的。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它是师范类院校里为数不多的985之一。北方有北师大,南方有华东,分别对培养高质量教师发挥着巨大价值。
师范院校达到最低分564的水平,其实是很厉害的。因为很多学霸更青睐理工科院校,学师范往往不是首选。有这样的吸引力,跟上海的好位置也有一些关系。
第五名的上海财经,和第六名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可谓是文科生的向往地。虽是211级别,但录取标准可不比部分985低。怎么也要560分以上才有机会。
上财毕业后,在行业内绝对是非常受认可的,加上大城市的加持,更容易拿到名企的就业机遇。相信报考这两所高校的同学,大多有着留在一线城市,成为“洋气商科生”的渴望。
其实并非经济类和外语类专业本身是“天坑”,主要在于考生能读什么样的院校,以及求职时当地的产业结构是否有很多相应岗位。
此外,华东理工、上海大学和东华大学,也是受欢迎指数较高的。其他院校名次可以参考图片里的内容。这里可以发现,上海的高校大多录取标准不会太低。
除了本身比较优秀以外,我们也需承认,其中或多或少有“地域分”。也就是城市吸引力。名额有限、报考的人多,分数自然比小城市同类院校更高。
大城市的录取分数更高,但考生值得“走出去”
填志愿很难兼顾所有因素,达成一个完美的结果。大城市院校在具备吸引力的同时,单从水平与录取分数这个维度,可能不及陕西等内陆地区“性价比高”。
但是,喜欢一线城市的考生,还是值得走出去看看的。很多毕业生表示,本科期间是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在大城市学习,在老家读大学,对一个人的改变显然不同。
尽管对普通学生而言,上海的繁华是别人的,跟自己也没有实质的关系。但是大城市的信息通达度,和人们的思维习惯,会成为润物细无声的培养方式。
高考可能是很多人走出老家的最好机会,也是成本最低的形式。至于“排外”等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影响最多的是室友,这个要看运气。
【话题】你向往去上海读大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