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新东方教育服务
最近,ChatGPT又火出新高度了。
大厂和高校纷纷开展类ChatGPT产品开发。比如百度将就中国版ChatGPT“文心一言”开新闻发布会,复旦类ChatGPT模型Moss计划3月底开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科技巨头纷纷下场抢人,人才供不应求,“高级 NLP 算法工程师,50k 到 80k,16 薪”、“NLP 算法专家 ,45k 到 75K,14 薪”。
抢人力度简直把这个赛道炒爆了,不少家长都在考虑,如何将孩子往这些新兴高薪职业方向培养。
不过最吸引我们家长关注的,还是ChatGPT大热下,对教育带来的挑战。
前两天,清华教授、人大附中老师李永乐贴出一篇文章引发了众多讨论,让ChatGPT做了2022年北京高考卷,第一次就拿到了511分的成绩。
图源:李永乐老师
要知道,AI是自适应的,通过多次训练后考上清华北大看来根本不是梦。
对知识的学习和迭代,人类是不可能超过AI的,未来很多人类从事的职业,也将被AI取代。
在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教育到底该如何应对挑战,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更好地面对未来?
01清华教授钱颖一: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仅存的优势荡然无存
当我们的孩子,还在和同龄人一起被迫“内卷”时,AI的出现,直接掀翻了卷生卷死的竞争。
人们担心的,不再是孩子竞争不过别人,而是以人类的算力、以我们的教育,对人工智能望尘莫及。
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曾就此犀利地指出:未来的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的教育,太侧重对知识点的传授,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
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可以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但是更为重要的比如创新能力就被长期忽视或压抑了。
最近,北京师范大学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刘坚教授的报告中,也指出这一问题:
现在经过几轮课程改革之后,一流的教师也只有1/3的时间能从事非标准答案、不以分数为取向、不是简单死记硬背的学习教学和评价;剩下2/3的时间,还是基于标准答案的死记硬背。
知识、技能、解题能力、认真、勤奋、刻苦、踏实、谨慎等基本特征,中国人没有问题;但是实践能力、创造性、好奇心、兴趣爱好等要素,有结构性的缺失。
学校教育如此,家庭教育亦是如此,不少中国家长重知识习得,轻思维能力。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花费全部心力,却忘了让孩子准确地认知自我,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有这样一个对比:中国孩子回到家里,家长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犹太孩子回到家里,家长问:“你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
前者侧重“知识”,后者侧重“提问题”。可能对比不够客观,但揭示的问题却有一定真实性。
《学校2015》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人工智能会引起人们对中国教育的热议。
人工智能通过机器进行深度学习来工作,可以快速学习和掌握不同领域的知识,并快速进行自我迭代和更新。
它让知识积累的价值边际效应迅速递减,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可视化的成绩将不再是最大的竞争力。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兼职教授邹俊曾在讨论中形象地指出,就教育行为本身而言,ChatGPT使得以知识传递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被逼入墙角”。
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已然奔袭而来的当下,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才能让我们的孩子赢在AI时代,这一问题已经摆在教育者面前,无可逃避。
02重塑教育观念: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
“今天的家长迫切需要重塑教育观念,特别是中产阶级家庭。
只有跳出“培养高级打工者”的思维,让孩子从“工具人”走向“自由人”,才是下一代的突围之路,否则下一代在和机器竞争的道路上只会越走越窄。”
从麻省理工实验室投身小学教育,目前担任上海筑桥实验小学校长的郑腾飞博士在讲座中这样呼吁。
如何实现从“工具人”到“自由人”的转化?或许下面几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
《请回答1988》
首先,教育要超越知识。
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提出好问题的学生,而不局限于获取特定的知识,推动学习方法的转变,用“更深度”的学习战胜机器人的深度学习。
上文已经提到,中国长期以来的基础教育侧重学习知识,教育的总体环境仍还很缺乏培养提问能力、培养好奇心、发现和创造新价值的土壤——因为这些与强调效率、追求确定性结果的传统教育观相违背。
而爱因斯坦曾说过的一句话:“教育的价值不在于教授多少知识,而是教人学会思考。”
所以,我们的教育需要突破知识的局限,通过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创造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找到新的出路。
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近年越来越受到关注的STEAM教育。
以STEAM为切入点深化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学校推动课改的重要抓手,而STEAM教育也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了重要载体,在推动转变学习方式、转变育人模式方面具有引领意义。
具体来说,引导持之以恒地追问和不断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打破学科界限,采用跨学科学习方式,面向真实情境学以致用地解决问题;
倡导设计、制作、实验等实践学习,鼓励创造性学习、开放的学习;从输入式学习转变为输出式学习,让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基于探究、基于设计的学习方式成为常态……
《垫底辣妹》
其次,教育要超越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创新能力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竞争力,钱颖一教授曾把创新的动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三种价值取向:
1. 短期功利主义:对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为了发论文、申请专利、公司上市;
2. 长期功利主义:对长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有更高的追求,为了填补空白、争国内一流、创世界一流;
3. 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对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有更高的追求:追求真理、改变世界、让人变得更加幸福。
在他看来,我们的现实情况是,具有第一类动机的人很多,具有第二类动机的人也有,但是具有第三类动机的人就少了,甚至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我们之所以缺乏创新型人才,除了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之外,就是在价值取向上太功利主义,较少真正的创新,更不太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创造更加宽松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在教育中要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有更高的追求,避免短期功利主义。
《垫底辣妹》
最后,教育要培养有自由意志、有温度、有灵魂的个体。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
应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我们要避免将孩子异化为同机器竞争的“工具”,而要将孩子培养成为机器的驾驭者,重回“培养有自由意志的完整的人”的经典价值。
另外,人工智能不能像人类那样真正理解或体验情感。至少,暂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不能。
从而,人性教育,是让人区别机器的关键。
股神巴菲特之子、著名音乐家彼得·巴菲特曾说:“书本和学校可能是教育的工具,但绝非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对人性的理解。”
有人对ChatGPT进行了一次测试,也验证了这个观点。
他问了一个所有人都想了解的问题:“未来哪些行业是不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
ChatGPT回答大意是:艺术、教育、医疗保健、社交服务、情报分析等领域中,人工智能仍然无法替代人类的独特技能和经验。
可见,与人工智能相比,人类在知识储备方面、计算归纳方面毫无胜算,但人类的特性,比如细腻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杰出的创造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
所以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教育更应该回归人性,别把孩子当作知识容器、当作考试机器,而是给他们足够的爱、信任和自由。
03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育挑战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应对?
“它(ChatGPT/人工智能)的到来,像是冷兵器时代突然出现核弹……”
印度教育家萨古鲁曾在他的讲座中给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我们越早转化我们的教育系统,未来我们的孩子们在这个世界就越有优势。
最近几年,国内教育界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一直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不断进行调整,相关政策密集发布。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在即将面对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不确定性时,教师、学校和教育系统该如何应对。
1
教师:积极拥抱科技 转变观念和方式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焦建利,在谈及今天和未来的教师时表示:
“技术不会淘汰教师,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但是,善于使用技术的教师注定会淘汰那些不用技术的教师。这一点毫无疑问。”
所以,我们的教师需要积极拥抱科技进步,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在教育观念上,如海尔学校校长孙先亮所说:
首先,要确立“学生第一”的理念。即教育的核心因素、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动力、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的效能等都要从根本上指向学生。
其次,要树立高素质发展的理念。学生是一个由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构成的生命体,学生的终身发展,正是其各种能力素质和谐共振的必然结果,任何单一的素质都只能使其失去发展的均衡性和持续性。
最后,要确立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教育的真正意义应当理解并尊重个性差异,创造让个性差异充分彰显的“赛道”。
《垫底辣妹》
2
学校:为教与学带来不一样体验
教师作为个体,其培养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不仅需要个体的自我觉醒和强烈的危机意识,更需要学校在整体上进行数字化教育的场景创造。
充分解放教师、解放学生,以自主开放、创新超越的姿态:
在课堂教学中逐步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资源推送、师生交互、评价诊断、即时检测等方面进行尝试,并在此基础上再造教学流程、创新教学模式。
推动学校范围内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人工智能为教与学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推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重启人生》
3
教育系统:构建教育新生态
教育部长怀进鹏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演讲中指出:“数字教育能够在个性化地学、差异化地教、科学化地评等各方面发挥独特优势。
通过信息跟踪挖掘、数字回溯分析、科学监测评价等,描绘学生成长轨迹,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所以,我们需要构建数字教育时代的教育新生态,让教育更好地为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孩子们赋能。
与此同时,在这个新生态下,不管技术如何地迭代,我们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需要树立起终身教育观。
吴军在《硅谷来信》中分享了法国当代教育家朗格朗关于终身教育的理论,现代世界的发展速率远超过往,知识和信息更新迭代的速度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
因此,如果一个人认为在青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就足够应用一生,这显然是很不现实的。
ChatGPT的推出宣告了一个新的智能时代即将到来,这是一个孩子必然面对的技术高速迭代、甚至是高速自迭代的时代。
这个智能时代不是一个长远的未来,近在咫尺。
所以,我们唯有积极应对,无论是个体还是教育,才能将挑战变成契机。
参考资料:
钱颖一在《参事讲堂》的演讲: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仅存的优势荡然无存外滩教育:从科学界投身教育,这位校长说,AI时代我们要跳出培养“高级打工者”的思维教育智光:孙先亮:ChatGPT的到来是好事情,我们为什么要恐慌呢?——因势而动,顺势而为羊城晚报:ChatGPT热下的教育冷思考得到:吴军《硅谷来信3》第212封信丨朗格朗:为什么终身教育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