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放弃北京学区房,会后悔吗?八年前,下文这位北京妈妈在孩子幼升小的择校过程中,毅然放弃了学区房,举家搬到了五环外的三居室。八年过去了,现在的她是如何看待当初的选择呢?不择校的这八年,她又有哪些心得和体会呢?一起来看这个横跨多年的故事..……
【资料图】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花生网 (ID: xiaohuasheng99)
文丨花友 编丨May
坐标北京海淀,我是大学文科老师,队友是位“程序猿”。
我们住在北五环,因此娃升小学时家里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学区房的艰难抉择:
一边是单位共建的位于三环内的区重点小学。过去上学的话就涉及到租房或者换房子的问题,无论怎么算都是一比不菲的开销,而且大概率是“老破小”。
一边是家门口的普通小学,当时建校才三年,一批毕业生都还没有。不过好处是通勤方便,可以住在现在三居室的家里。
从我们家的教育理念来看,虽然我和老公都是研究生,但是对于娃的成绩却并没有看得特别重,毕竟成绩只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而生活品质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比如,我们一家人都比较喜欢旅游,对于居住环境也是希望尽可能住得舒服一些,而这些都是实打实更有利于娃成长的要素。
但我们确实有过纠结和犹豫...
娃小学时的舞蹈演出
or 住在五环三居室?
娃还在上大班的时候,我们认真考虑过想让她去单位共建的区重点小学念书,于是一家人前前后后看了好几次学区房。
一圈看下来,发现怎么说呢,市区内的学区房大多是“老破小”,外表看着光鲜,但走进去会发现有些小区连绿地都没有,停车也不方便,孩子想下楼活动都没有地儿。
甚至在一些很贵的小区中间还有垃圾场,从外面看是根本发现不了的。
北京海淀三环内某学区房,图片来自网络
关键是这些市区内的“老破小”反而贵的离谱,当时算了一下,换房子的话少说得添个一两百万,小区环境和房子结构都不如我们现在的房子,格局普遍很旧,所谓的三居其实有些连个客厅都没有。
这样一看,真是多花钱换个房,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反而还更差了。
那不买房,租呢?
考虑到要离学校很近,那么可供我们选择的余地就很少。而且孩子肯定得有一个单独的房间,那我们三口之家至少得租个两居室,在当年(大约10年前)每月房租都得至少6000多了。
这种租房和换房成本已经超出了海淀中产家庭的承受范围,而且这么做的话生活品质肯定会降一个档。
本来孩子读小学相当于是免费的,结果六年下来不光要花这么多钱,住得还差,怎么算性价比都太低。
相比之下,我们在五环的房子是个整洁的三居室,小区很新,环境也好,我和老公平日上班通勤都很方便。
关键是离奥运村非常近,平时想逛公园的话走路就能到了,根本不用去郊区!
五环附近家附近的公园,走几步就到了
附近的小朋友都是从小和娃一块儿长大的幼儿园同学,我和他们的家长也都熟络了,大家都在一个圈子里嘛。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让我更倾向于给娃提供宽敞的生活环境。
小时候,我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一家人蜗居在两居室的房子,我下面还有个弟弟,因此直到大学前我都住在阳台隔出来的房子里,没有自己单独的房间。
因为经历过条件差的时候,所以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去经历一遍。我总觉得,长期生活在空间逼仄的环境里,对孩子的心胸各方面多少会有些不好的影响。因此,我一定要让女儿住在舒适宽敞的环境里。
而最后说服我放弃学区房的,就是那个对口小学尽管比家门口的好,但也不属于特别强的,够不上中关村小学,校区也不大,只能说中等偏上。
所以说这么考察了一圈以后,就觉得还是没必要去。为了读个小学降低了全家的生活品质,真是不值。
一直希望娃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做想做的事情
建校才三年的对门小学
真的比不过老牌强校?
当年我家附近的这所普小才建了3年,也就是说建校以来的第一批学生都还没有毕业。所以当时做决定时,我内心还是很忐忑的,对新小学难免有偏见。
后来发现,偏见果然是偏见。
首先,毕竟还是经过了三年的成长期,学校很多东西也慢慢定型了,比如师资,设施和管理等等。
其次,因为是新建的学校,所以设施和环境等各方面条件都很好,操场宽阔。
加上离家近,从我们家走路过去20分钟就到了,每天接送娃上下学都是这么溜达着来回的,也不需要挤公交或是开车送,不存在吸汽车尾气和堵车的问题,甚至在无形中还增加了户外锻炼。
这其实就是我们想要的那种生活状态。
每天保持户外活动是我们全家人都在努力追求的
另外学校老师普遍年轻,跟娃代沟小。这个对我来说感触最深。
像四五十岁的老教师,确实可能跟我们这代家长的教育理念会相差比较大,沟通起来不是特别方便,跟00后的娃们代沟就更大了。
比如身边朋友家的孩子,班上的个别老教师观较陈旧,有时甚至还会用一些过激的话语贬低孩子,比如对调皮的孩子直接说人家的智商有问题(当然这只是个别现象,大多数还是很不错的)。
而新学校里,孩子班上的老师大多是80后,跟我和孩子爸差不多大,和孩子们相处起来代沟也小。
我们家六年都是一个班主任,因为年龄相仿我们都快处成了姐妹,毕业后我们班也是回校看老师最多的班级。
娃经常参加小学的一些校园活动
还有个事值得一说,也让我对年轻教师有了更多好感。
最开始教我家娃的是个很严厉的数学老师,导致孩子对数学就有点畏惧,成绩也因此受到影响。
三年级时,换成了一个90后的男老师,经常跟孩子们打成一片,也总是鼓励孩子们,没多久,娃竟然走出了对数学的畏惧,开始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一个好的老师可以让学生爱上学习,这真的和老师的年龄大小没啥关联。
事实上,现在很多年轻老师的水平还是很好的,就像年轻医生的技术也不见得就比老医生差。
再就是很多老学校反而会有一些“弊端”,不那么纯粹。
之前还听说身边一位朋友为了上海淀某名小换了市区里的学区房,班主任入学调查,居然要写家里车的品牌,不得已换了辆勉强够格的“奥迪”。
不知道是否真假,但我们家就是普通的工薪家庭,因此小学还是待在适合自己的圈子比较好,别太差就行。
相比于在重点学校当“凤尾”,孩子在中等学校当“鸡头”会更受重视也更容易突出,对于娃的自信和上进心培养都有好处。
小学没那么鸡,娃也有更多时间沉浸在阅读里
践行“分数第二”6年后
孩子进入海淀区重点初中
尽管初中靠摇号进了,我们在普小也收到其他好中学的offer。
不一样的点在于,我们家的教育观念是:小学阶段不用太在意结果,“分数第二”,因为我相信,只要把过程做好,结果是一定不会差的。
我们很看重女儿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而摆在首位的是身心健康这一块。
平时我会尽量让娃做一些体育运动和素质拓展,比如游泳、滑冰等等。
小学低年级她一直坚持游泳,到了三年级又开始打羽毛球,每周五晚还有2小时的羽毛球课。
小学打过一学期网球,不过后面兴趣不大就没有让她继续练了。
有人说,搞这么多运动有什么用呢,又不做运动员。但我想说,有什么是可以牺牲身体健康换来的呢?
小时候多运动,把身体素质提上去太重要了,实在不希望娃天天绑在书桌前;其次,运动放松,也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要想在普小顺利“挤”进重点中学,还是得有一些“对症下药”的巧劲的。
那时候,我所了解到的海淀区的一些重点中学非常看中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比如英语能力(PET证书等)和奥数水平,是否有“市三好”和“区三好”,在这个基础之上还会再看是否有海淀区艺术节的个人奖项等等(现在应该已经没有了)。
所以,我们也在有针对性的提升这些方面的综合素质。
虽然说,小升初都是奥数娃的天下,不过试过几次后,女儿确实不适合。所以我们还是把目光转向英语和艺术素养。
曾经在美国访学时受到学校阅读氛围的影响,再加上遇见了一个原版阅读大本营,我们就自然走上了英语原版阅读之路。
回想娃走过的路,从分级到初章书是个必经的门槛,没有捷径!
当时我们用了Set(《体验英语》,适合4-11岁小朋友进行阅读训练的一套分级阅读体系),每个单元10本小书,循环磨一周耳朵,每天大约15分钟。周末翻书朗读,一个词都不错,朗读也很流利的情况下,就算过关。
搭配着Sight words精读完三级,大约150本小书后,解决了高频词问题,娃的听力阅读自然就过度到章节书了,可选择的书的范围扩大,阅读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到了9岁时,娃已经可以裸听Harry Potter了,算是我们原版路上一个里程碑时刻...
原版《哈利波特》内页参考
于是,5年级时,我们开始备考PET这个敲门砖。
PET属于剑桥英语五级证书考试(MSE)中的第二级考试。可以大致认为,考过了PET,相当于国内高中毕业英语水平,曾经是重点中学招生的敲门砖之一。
这种考试也是标志自己外语水平级别的,对孩子来说也是种鼓励,也有利于自信的树立。
另外,没有考试证书,难道说自己是哈利波特听力或者阅读级别么?尤其对于以后有升重点中学,或者有出国规划的娃,接轨雅思什么的也更轻松。
PET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且尤其注重非虚构类的知识基础。为此,我们还专门回到RAZ阅读去改善娃的阅读“偏食”问题。
最终娃也算顺利飘过...
从上面的证书上也可以看到,娃的口语情况还不错,这和我们大量音频输入密不可分。
所以我顺水推舟,标化考试外,还鼓励她多出去参加一些英语类演讲比赛,拿名次不是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她多些历练,去勇敢表达自己。
后面,我们陆续参加了“21世纪杯”英语演讲大会...
“希望中国”双语文化艺术节...
幸运的是,有了原版听读的大量输入,娃参加的这些比赛都拿了些大小名次。
虽然整个小学阶段,娃的成绩不是最最突出的,但正是凭借着这些综合素质的成果,娃最终如愿进入海淀重点中学。
这个结果,也算是对我6年前决定的最好回答了。
娃18年参加海淀区中小学艺术节,独舞拿了一等奖;
而省下来的钱
我们满世界旅游
上文有说,选择不换学区房之后,其实相当于变相的省下了一两百万,而这些钱都被我们用来满世界旅游上了。
疫情之前(娃上六年级之前),我们基本上每年一次国外游,加几次国内游。
国外游通常安排在寒暑假,带着两边的老人一起,而五一、国庆这些小长假就在国内四处旅游。
在国外旅游时随手拍的风景
娃小学刚入学,就随我去美国访学了半年。
为了方便照顾孩子,我们把娃的外婆也接了过来。那半年我们把美国逛了个遍。
和娃在旧金山的金门大桥
除了北美洲外,南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比如巴拿马我们也去了。
二年级暑假时,我们又带上娃和她的爷爷奶奶,去欧洲玩了半个多月。
先在意大利玩了一个星期...
和娃一起看罗马古建筑,刚好和她的历史阅读结合起来了
倒了倒时差,又陆续去了梵蒂冈看大教堂...
在法国逛凡尔赛镜厅。
在瑞士遇见和天空一样颜色的湖...
后来还去了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
娃在东南亚海岛旅游,端着相机俨然一副大师样
小学的前半段,我们跑了10数个国家。对娃来说,看到书本里的知识“活”在了眼前,是一件很兴奋的事情。我一直相信,经历和眼界是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部分。
在瑞士山区里随手拍
不止国外,这几年我们利用大大小小的节假日走过了国内一大半的城市。
因为我是成都人,所以暑假经常会带着孩子一起回成都,毕竟这里是她的第二故乡。
每年趁着这个时候我们还会自驾去成都周边的地方,比如贵州,重庆还有四川的其他地方玩一玩。
发生疫情的那年娃已经小学六年级了,那会是20年年初,我们刚好在三亚旅游。
记得当时除夕夜老公发烧,我们还是在医院打点滴度过的。那时疫情刚发生,连口罩都买不到,不过庆幸当时已经把景点玩完了。
娃在三亚喂天鹅
回过头来看娃的小学阶段,能够游遍世界,开阔眼界,太值了。同时也感到庆幸,毕竟现在想要出门远游,反而没了条件,唉。
再好的学区房
真不如家里的书房
放弃学区房,除了获得“行万里路”的资本,我们还有了更多“读万卷书”的时间。
阅读真是我做过成本最低,收益最好的教育投资了。
这几年下来,家里的书堆得满满当当
说起来,我对阅读的重视,源于去美国访学那半年的经历。那时候娃刚好小学入学,我就把她一起带去了,一年级上学期就在那边读的。
有次我带她去社区的图书馆办借阅证,看到人家还书和借书的场景,给我俩的触动特别大。
在图书馆的院子中间摆放了一个大箱子,家长们通常把车开到院子中间,摇下车窗,就看到一袋袋书“哗啦啦”地被倒进箱子里,目测快有半米高了。
而离开时,小朋友们都是拎着一个个装满书的大袋子就上车了。
那边的书普遍定价比较高,因此来图书馆借书的人非常多。他们的社区图书馆借书还书很方便,逾期也不用罚款。
娃在美国念书时,我还发现,美国小学生的课内学习也是主要围绕着阅读去引导的,留给孩子阅读的时间非常非常多。
其他家庭作业很少,基本上一周才一页纸(如下图)。但是每天都有一个20分钟阅读任务,并且让家长签字监督。
一周的作业量,其中每天都有阅读要求
那时我发现每天她都会从书包里拿出两本小书,第二天老师又会给她们换另外两本,后来我发现那些小书就是RAZ,也是那时才了解到分级阅读。
关于怎么读倒是没有限制,老师说你默读也行,读给爸妈听也行,无论怎样,至少要保证每天接触书籍,就这么一个要求。
这半年的亲身见闻让我意识到美国对于儿童阅读的重视,这几乎在他们的基础教育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娃一年级寒假时,我们回到了国内,一回来我就决定把辅导班和机构都丢到一旁。
因为我发现语文、英语方面我完全可以自己引导娃,最重要的就是让她能够对阅读产生兴趣,能够自主阅读,而不是只看分数。
离开美国时娃的RAZ差不多读到了E级别,从那时起我开始以阅读为主线规划娃的学习。主要就是广泛地读,大量地读,中英文都读。
到今天,我们已经坚持中英文阅读8年了...
这是娃最近在读的书
在小学就重视阅读的好处,到娃上了初中后慢慢开始显著。
初一刚入学的期中考,娃英语班级第一96,比班级第二名高了5分,只有四个孩子上了90。不是靠英语抬分,总排名估计得在20以后去了。
语文也是,从来没有报班,靠课堂和娃自己,我也无法辅导,最后也能靠进年级前5%,很满意了。
娃善于听取老师总结的答阅读题的方法,但我觉得根本的还是阅读理解能力不错。语言学科,我一直坚信阅读的力量。
除此之外,其实阅读不仅仅关乎文科,它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学习能力,也会影响到理科的兴趣,当你阅读的多了,才会有一些思考。
比如RAZ中关于天文地理的知识启蒙,就为娃在初中时的地理、生物学习奠定了兴趣的种子。
RAZ P级别关于南极洲的一篇文章。事实上,RAZ里充满了地理百科内容
回过头来看,刨除掉学科成绩的“硬核”,其实享受阅读的过程最重要,过程越是享受,长久的效果才会越好。
我的任务就是发现娃的兴趣点,让娃对阅读的兴趣能够持续下去。
去不了重点小学
真的会终生后悔吗
之前看到有人问了:去不了重点小学,真的会终身遗憾吗?
对我而言,我永远不会后悔没让娃上重点小学,如果这些旅游费和几柜子的书本费,能增加她童年的色彩,能提高家庭的总体生活质量,再贵也值了。
最后,分享一些我回顾娃小学阶段的心得(含择校),希望能对大家有些帮助:
成长如攀山,只要是向上的路都是大路
01
小学别太差就行,中等或偏上即可
鸡头凤尾,在中等或偏上学校,孩子更容易突出,更受重视,对于孩子上进心、自信都有好处。
太差的学校,班风可能不好,家长孩子上进心都不太足;
太好的学校,孩子不容易突出,尤其非富即贵的学校,“关系户”多。
02
不降低生活品质去追求学区房
学区房更贵,更窄,还可能更老旧。我一直觉得,如果让孩子从小就在太小的空间成长,尤其如果没有自己单独的卧房,对孩子成长不是太好的。
03
再好的学区房不如自家的书房
再好的学校,顶多教个中档成绩。成绩好的娃,一般都是要么家里父母引导得好娃也配合,要么内驱力超级强,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优秀父母成就优秀孩子,成就优秀学校。小学学习生活习惯,阅读积累,自信等培养很重要。
04
通过普小的奋斗去个好初中也是一条路
回头看,小学过得还是很充实且有意义的,小学阅读基础打好了,初中英语突出,文科相对轻松,腾出时间主攻理科。初中优秀娃多了,相互赶超,学习氛围也还不错。
尽管我们目前成绩不拔尖,但我也不会让她全让学习填满,使出70-80%力气足够了。
人生是马拉松,考的是持久和耐力,不用那么急迫。做个乐观开心的中等偏上生吧~
本文转载自小花生网(微信号:xiaohuasheng99),一个专注分享国内外先进而实用教育资源的微信公众号。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