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起,国家启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简称“优师计划”),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优师计划”分为国家“优师计划”和地方“优师计划”。湖北省国家“优师计划”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6所部属师范大学承担培养工作;湖北省地方“优师计划”由湖北师范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3所省属本科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中获批国家一流专业或通过师范类第二级认证专业承担培养工作。
(资料图片)
优秀高中毕业生为何选择“优师计划”?“优师计划”师范生在培养过程中能享受哪些福利……目前,“优师计划”实施已有一周年。连日来,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优师计划”师范生,了解这些师范生背后的故事。
儿时遇到的恩师
让她们立志要回乡任教
“刚进入高中我成绩就不算好,是老师的帮助给了我高考逆风翻盘的可能。”说起立志回乡任教的初心,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大二学生田林洁,讲起了她和高中数学老师的故事。
田林洁来自重庆酉阳,高一开始一直到高一下学期分班,田林洁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太理想,经常分数不及格。一次,数学老师观察到田林洁在课间默默流泪,最后得知原因是她听不懂上课内容,便每天中午加班加点为田林洁讲题。“听不懂的知识老师反复耐心地给我讲,还找一些适合我的题目让我练习。那段时间,老师中午吃饭的时间压缩了很多,每天总是给我补完课后,下午1时多才去吃饭。”田林洁说,看到老师都没有放弃自己,她每天自己晚自习后也学到很晚,巩固一天的学习内容,“慢慢地,我学习起来不吃力了,甚至还能考120分。”
老师的帮助,不仅让田林洁建立起了学数学的信心,也让她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了。平时考试,她几乎都能考一百三四十分。高考后,她立志成为一名数学老师,想回乡任教,像老师曾帮助过自己那样,帮助更多的人。
今年暑假,按照学习计划,田林洁回到了家乡的一所村小支教。“农村小学师资很缺乏,课表上的很多门课程,其实只有3个老师上,每名老师都身兼多职。”支教回校后,田林洁更加坚定了要回乡任教的决心。“未来,我将扎根教学一线,用心带好每一名学生,为促进教育均衡奉献自己的力量。”田林洁说。
同田林洁一样,华中师大大二学生刘禾禾,也是在儿时受到恩师的影响下,种下了教师梦。刘禾禾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的一个普通家庭,爸爸是农民,妈妈在镇上经营一家小面馆。“从小在小镇长大,经历不多,遇到的老师是我见识外面世界的窗口,是老师们的培养让我燃起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成就了我,长大后我也想成为他们。”
生长在小镇的刘禾禾深刻体会到区域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和差距,希望自己能成为小镇孩子认识外面世界的窗口,缩小教育资源的差距,“长大后返乡从教”的理想便在她心中萌发了。在2021年,她顺利成为了华师首届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师计划学生。
“‘优师计划’是个很好的平台,既能实现教师梦,又能回报家乡。我希望像我的老师一样,帮助小地方的孩子走出去。”刘禾禾说,在自己所在的文学院,“优师计划”的师范生单独成立了班集体。除了班主任外,学院专门配备了一名专业教授作为班级导师,“班级导师主抓我们的专业技能,比如平时老师会经常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师技能比赛、模拟课,组织学长学姐分享经验,成立学习小组等。”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学习了一年多的刘禾禾的专业技能有了很大提高。一想到将来要为人师,她自己时刻不敢放松,课上除了专业知识,她还会格外关注老师的讲课思路、姿态、神态,默默学习参考。课余时间,她一有时间就看文学著作,积极参与院级、校级的教师技能比赛,“因为这些都是未来我会用到的,我希望站上讲台前,自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刘禾禾说。
继承爷爷衣钵
兄弟俩相继成为师范生
自“优师计划”实施以来,不少人的梦想也因此被点亮。唐启伟和弟弟唐北平,就是政策的受益者。
来自恩施市新塘乡的唐启伟,是湖北师范大学第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优师计划学生,他的爷爷曾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深受村民爱戴。唐启伟说,他从小到大遇到的都是敬业爱生的良师,他们有的风趣幽默有的耐心亲切,不仅给了自己成长呵护,还早早在他心里树立了优秀教师的形象。慢慢地,成为一名教师成了唐启伟学习的动力。
小唐出生在普通农村家庭,父亲在工地打零工,母亲远在广东工厂上班,家里还有个小他1岁的弟弟,一家子经济上不算富裕。“高三时通过班主任得知了‘优师计划’,不仅有‘两免一补’的政策,毕业后还有机会回到恩施当老师,爷爷很支持我报名。”既能解决家里的经济负担,又能离梦想更进一步,唐启伟在爷爷的支持下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优师计划班”的培养有啥不一样?唐启伟说,学校很重视第一批优师计划班学生的培养,资源上给予了一定的倾斜,“学校给我们每个人都配备了练习板书的小黑板,普通师范生是每个寝室配一块。”
在课程安排上优师班也更灵活,针对性更强,“其他同学大三可能会安排一些应对公务员考试的课程,或其他非专业课程,我们没有这些,对我们就是直接以教师为职业目标进行授课。”唐启伟说,学院老师会听取学生的想法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内容,比如制作PPT、课前10分钟导入等。
今年,唐启伟的弟弟唐北平追随哥哥的选择,以高考519分的成绩,成为湖北师范大学的2022级化学专业优师计划的学生。“哥哥会给我介绍大学‘优师计划’的政策内容,成为一名师范生,是我和哥哥不约而同的选择。”他说。
唐北平说,老家师资条件不足,经常是一个老师身兼数个科目的教学任务,教师的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初中时,唐北平班上来了位27岁的英语支教老师,俩人很投机,至今保持联系。“感觉年轻老师更懂我们,上课更有趣,亲其师则信其道,我也喜欢上了这门课,高考我英语考了127分。”
唐启伟说,等自己和弟弟毕业时,家乡中小学可能正迎来一批老教师退休,正是用人之际。那时,兄弟俩就能作为新鲜血液,通过地方专项优师计划去往需要的地方,像当年前来支教的英语老师一样,扎根讲坛,潜心育人,为鄂西相对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优师”将助乡村教育振兴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优师计划’师范生在校期间享受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每月补助生活费600元。品学兼优的学生还可享受国家和学校设置的各类奖、助学金,从800元到20000元不等。”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张德华老师介绍,2021年,华中师大面向西藏、新疆、云南、贵州、青海等22个中西部省份单独增加150个计划,招收首批150名“优师计划”考生,分布在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5个优势专业。免学费、住宿费,毕业有编制等优惠政策吸引了很多家长和考生致电咨询。
张德华介绍,“优师计划”学生日常教学管理与公费师范生混合编班,采用相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标准与公费师范生保持一致。同时,结合“优师计划”学生培养特点,增加特色型培养环节。如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开展“优师计划”学生返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访谈基层教学名师、探访基层学校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基层教育现状及需求,厚植基层教育情怀。“平时还会依托学校‘师范生专业技能大赛’活动品牌,加强对‘优师计划’学生普通话演讲、书写能力、课堂教学、试卷设计、微课教学等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学校还把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优师计划’学生师范技能培养体系,开展虚拟教研,帮助师范生感知真实乡村学校环境并进行教学实践。”
据了解,湖北国家“优师计划”和地方“优师计划”均实行单独志愿、单独划线,在本科提前批次录取。自政策实施以来,受到了不少考生追捧。以湖北师范大学为例,该校“优师计划”设有英语、化学、思想政治教育三个专业,共140个招生计划。2021年210人报考,2022年报考人数增至784人。数据显示,湖北师范大学2021年“优师计划”思想政治教育、英语、化学的最高录取分数分别为首选历史类593分、首选历史类594分、首选物理类580分,2022年三科的录取分数均超过湖北省本科特殊招生线,且高出该校普通师范专业录取分数30—40分。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尹小俊认为,与此前公费师范生培养相比,“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体现出诸多亮点。一是“优师计划”培育相当规模优秀教师人才的目标明确。二是重视可持续性,“优师计划”及其相关政策从不同角度保障和支持“优师计划”师范生从教利益,引导和鼓励“优师计划”毕业生热爱教育、乐于教育、安于教育、投身教育;三是强调教育实践性。对“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培养,重视不同教育场景下的实践融合创新。
“推进实施‘优师计划’是着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尹小俊说,一方面,“优师计划”通过政策调控方式,规模化培养一批优秀中小学教师,有效弥补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方面教师资源和人才队伍领域的短板,缩小城乡区域和东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差距,为推进实施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新动力;另一方面“优师计划”是定向培养高标准、高要求、高起点的优秀教师,这些高质量的优秀教师队伍扎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具备培养出更好基础、更有开阔视野的中小学毕业生的能力和条件,也会增强这些地区孩子教育层面的获得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