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对于文科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数学知识的学习同样离不开阅读。在“双减”背景下,学生学校内学习的时间得以延长,在家学习的时间增多,自学变得更为重要,而自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数学阅读。
许多人认为,学好数学主要依靠听讲和做大量习题,与阅读关系不大。一些教师亦认为,数学阅读耗时较长,不如教师直接讲授来得快捷。这样的错误认识导致一些学生对于数学阅读不重视,教师对数学阅读的指导不到位。
事实上,数学阅读同一般文科阅读一样,同样讲究阅读记忆、阅读速度、阅读技巧等,但是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特点,加之图表较多,使得数学阅读比一般的阅读更为复杂。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科学方法和策略。
要精读深读,不能泛读略读
文科阅读,有时可以一目十行地跳读,但是数学阅读却不行。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严谨性以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每个概念、符号和术语都有精确的含义。学生阅读时必须对每个句子、每个术语、每个符号、每个图表都细致认真地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要反复仔细阅读,直至弄懂其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否则,要么不理解所读数学材料,无法展开有效的思维活动;要么曲解所读材料,获得的是不全面的甚至错误的数学知识,形成不正确的数学概念,更难以达到对数学内容的本质的深层次理解。
要边读边写,不能只读不动手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对重要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要求记忆,通过书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意思。数学教材对问题的叙述通常非常简洁,有些数学推理的过程常被省略,有时一些定理的推论、性质,还需要自己进行推导、运算、证明。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常需要用纸笔演算推理来“打通关节”。学生在阅读时应作记号,画重点,提问题,写眉批、旁批、尾批,养成读书时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并尝试用数学语言叙述数学问题及解题过程。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使思维展开,提高阅读效率,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应用。
要理序寻根,弄清来龙去脉
数学理论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各知识环环相扣,相互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自上而下,不能够断裂,否则就不能顺利进行之后的运算及运用。因此,数学阅读不应急功近利、贪多求快,要按照材料结构呈现的顺序,有序进行。宋朝理学家朱熹强调读书“须知缓急”“须有次序”,要做到“循序渐进”,数学阅读尤其如此。在数学阅读时,要认真感知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理解所读数学材料所蕴含的逻辑含义,分析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认知结构。总之,数学阅读不仅需要感知、理解,更需要理解所读材料所表达的逻辑意义。
要思维灵活,多方转化
数学材料通常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汇,这三种语言往往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在适当的地方,应该善于灵活地调整思维和有意识地停顿,理解领会与此语言信息意义相等价的另一种语言表达形式,由此及彼,融会贯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语言转化”,即把阅读交流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
要自我调控,强调自我认识
数学阅读的核心强调学生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要求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进行调控,进而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学生在阅读时应该问自己四个问题:
“我能回忆起有关知识吗?”在阅读时,要明确阅读任务的性质、特点,任务的要求以及要达到的程度。
“我能初步理解题意吗?”要反思有哪些因素阻碍着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可将关键词和关键数据重新以图象或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再现题目中联系的知识点,感知问题的整体印象,为探索解题思路奠定基础。
“我见过类似的问题吗?”在阅读中经历顺利或挫折,成功或失败,这些经历在心理上会留下相应的元认知体验。这些表现出来的元认知体验,可以促使学生对原有的思路和目标进行修正,或重新确立新目标。
“我能解决所有问题吗?”在阅读过程中,要随时监控自己是否偏离目标,能敏锐判断出现的困难、障碍,准确分析出现的原因,并能适时地调整计划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