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菩提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红尘滚滚来,迷乱了人的双眼,人们都在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之中挣扎寻找,为爱情、为功名、为钱财,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看破这些身外之物,只求六根清净呢?为俗世所牵绊的人们当然不可能做到,能够毅然放下自己所得,遁入空门的更是少之又少。
01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世界上也总有超脱豁达之人,清华大学理工科博士毕业生张明光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不顾父母劝阻削发出家入了佛门,人人都道他愚蠢至极,殊不知他内心的有着常人无法可比的清高和纯真。1980年,张明光出生于河南商丘的虞城县,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既没有丰厚的家底也没有任何的背景,为了走出家乡,他只能拼命读书。所以从小到大,张明光在学习上都非常用功,而优秀的成绩就是他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皇天不负有心人,事实证明张明光的努力没有白费,高考成绩下来后张明光这个寒门学子成功考上了清华大学,这让一辈子都忍气吞声的父母亲感到了安慰,张明光还因此成为了学校甚至是全县人民的骄傲。带着众人的殷殷期望去到清华的张明光,并没有就此放松,反而更加刻苦地学习,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学有所成,用自己的力量回报父母。 就这样,他不断在求学之路上刻苦钻研,一口气顺利地读完了博士。博士毕业之后,他又非常顺利地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当时的他简直就是旁人眼中的“人生赢家”。
可渐渐的,他的心里却不那么快活了,尽管当时已经功成名就,衣食无缺,可内心却有了说不出的空虚感。精神上的空虚让他感到痛苦,他无法再说服自己继续过这种行尸走肉的生活了。于是在2008年,他突然决定要出家修行。在他的眼中,人活一世不只是为了一时的饱暖,人应该还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若终日只是为了那一口食饭奔波,灵魂便会空洞无物,生命之泉也会变得干涸。
得知儿子要出家的消息后父母非常震惊,不远万里地去到北京苦苦劝说儿子,可不管父母怎样恳切地劝说他,张明光都没有过丝毫的动摇。父母见张明光心意已决,竟然还不惜抛开自己为人父母的自尊,双膝下跪,只为能够打动张明光让他回心转意。然而张明光却依然非常的坚定,还表示只有坚持自我,才是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盲听盲从终将会后悔终生。
02
《朱子语类》:“立志不坚,终不济事。”的确,人活着就要有主见,这样才能把控自己的人生走向,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来。张明光父母听着儿子的这些话,虽不能完全理解他,但心中也明白,儿子这一次做的决定,是任何人都无法再动摇的了,也只好对这个决定表示了同意。就这样,曾经的清华天才张明光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博士僧”,去到了国内著名的寺庙“龙泉寺”,而他的法号是贤清。
龙泉寺堪称是中国学历最高的寺庙,其中很多僧人都和张明光一样,有着优秀的学历背景,他们有的北大、有的中科大,可谓是人才济济。而张明光出家一事很快也就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焦点,人们对张明光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前途大好的青年,甘心去到寺庙过粗茶淡饭的生活。
张明光的父母更是每天都活在煎熬之中,每当别人问起张明光的时候,老两口脸上都觉得火辣辣的,他们要怎样向人解释,自己有着清华博士学历的儿子跑到寺庙去念经去了。每每有人问起他们,是不是张明光已经去当和尚了,他们都羞愧得无地自容,恨不得自己马上找个地缝钻下去。
然而外界一切的流言蜚语都无法影响张明光,在入职龙泉寺之后,他便专心打理寺院的事务,很快就使得整个龙泉寺的管理水平提高了一个档次。一时间龙泉寺门庭若市,香火鼎盛,前来布施的香客络绎不绝。张明光还不断地用新媒体来影响大众,向社会散播向善行善的积极观念。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出入各大国学讲座,向人们宣讲佛法奥义。张明光每天修行坐禅,读书写字,曾经空虚浮躁的灵魂也渐渐地安定了下来,然而在他心灵深处还藏着一层对父母的深深愧疚。
结语
父母含辛茹苦地养大了自己,而自己既不能给父母以安逸舒适的生活,也不能结婚生子,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内疚之情始终难以从他的心中抹去。而这时,张明光的父母却早已经释怀了,他们不再勉强张明光,反而时常去到龙泉寺陪伴他,或许这就是他们斩不断的浓厚亲情吧。
参考资料:
《菩提偈》《朱子语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