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春雨布谷
周末亲戚聚餐的时候,发现好久不见的小侄女,表现特别“古怪”。
(资料图片)
本来是一个欢乐的场合,大人们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间伴随着高谈阔论的说笑声。
孩子们大多很兴奋,一边大快朵颐地享用美食,一边愉快地嬉戏。
而唯独我那个6岁的小侄女,总是畏畏缩缩地眼神飘忽,一会儿紧紧抿着嘴,一会儿又叹一口气,我悄悄走过去,轻声问她原因:
“为什么不跟小伙伴一起玩啊?”
她低下头,用细微地声音吐露出真相:
“我想去玩,但是我怕他们不跟我玩,我怕妈妈不让我去,我还怕声音太大惹叔叔阿姨不高兴,我怕磕倒了被妈妈骂……”
一个瘦弱的、腼腆的、静默的小姑娘,内心竟然充斥着如此强烈的恐惧感。
这种恐惧,破坏着孩子的安全感、自我意识、和对周围一切事物的信任。
她不是乖巧、听话、懂规矩,而是被严重的精神内耗吞噬,正在苦苦地挣扎。
心理学认为:
“精神内耗,就是将压力或心理冲突压在内心深处进行自我控制,没有负面情绪发泄,但精神痛苦,疲惫不堪。”
通俗地讲,就是孩子内心像汇集了多种力量在打架,撕扯,互不相让,导致孩子失去决策力,前怕狼、后怕虎,看似思虑周全,面面俱到,实则忧虑过度,优柔寡断。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孩子在面临某个事件时,反复纠结、衡量、恐慌、摇摆不定,迟迟不敢做决定,这是一种成长的负累,需要父母及时出手拯救。
01
陷入内耗的孩子,身心正遭受多重折磨
知乎上有一个网友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她小时候经常上课走神,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总是垫底,即便自己想要用功学习,也总是被各种小事牵引情绪。
有时候是担心爸爸妈妈吵架后会不会抛弃她,有时候是担心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没有能力供应自己上学,还有的时候会担心考不出好成绩,回家无法面对父母。
所以上课的时候,明明告诉自己打起精神听课,还是很容易就溜号,开小差,才听一小会儿就去考虑其他事情。
过度的精神负担,不仅影响了她的学习成绩,更严重影响了她的性格、社交和人际关系。
有一次,同学向她借了一本书,很久都没有还给她。
那可是她攒了很久的零花钱,才买下来的书,虽然每天都期盼着同学把书还给自己,虽然每天都会失望,她始终没能鼓起勇气要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因为,她内心总是伴随着无数种可怕的声音:
“你说了,朋友就没得做了,同学一定会生气的! “仅仅是一本书而已,如果你去要回来,会被嘲笑是小气鬼! “如果被其他同学知道了,你就没有朋友了……”
所以,她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意维护自己,终究被自己的精神内耗,塑造成了讨好型人格。
而某些时候,她也会非常厌恶自己,不断给予自己负面评价。
这些杂念,都成了一块块不停地掷向她内心的巨石,让她不堪重负,在煎熬、纠结中成长得卑微又沉重。
内耗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让孩子对内心世界反复进行自我攻击,把本应根植于内心的信心、活力、光芒消耗殆尽,逼迫他们走向一条灰暗的人生,甚至踏足抑郁的边缘。
慕尼黑大学经济心理学家莎拉·迪芬巴赫说过:
“精神内耗的外在表现是,会让人做事犹豫不决、被影响、行动力降低、注意力分散、累;而内在表现有,紧张、焦虑、自卑、情绪低落、生闷气。”
精神内耗,像一只隐藏在孩子心中的小恶魔,发出多种诋毁孩子自尊心、自主性的声音。
它会用不易觉察的破坏力,影响孩子内心世界的秩序和安全感,把他们推入黑暗之地。
02
内耗的种子,藏在父母的教育方式里
心理学家说过:
“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于遭受某种错误对待形成的。”
孩子的精神内耗是果,而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便是因:
一个害怕犯错的孩子,一定有挑剔苛刻、控制欲强的父母; 一个担心被嘲笑的孩子,一定有习惯打击式教育的父母; 一个过度担心成绩的孩子,一定有高期待高要求的父母。
父母每一次在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时,不仅塑造着孩子的行为,也在刻画孩子的认知体系。
同样的教育情境,父母不同的引导方式,呈现出的就是精神世界迥异的孩子。
看过一部电视剧《天才基本法》,男孩裴之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子。
裴之是一个具有极高数学天赋的孩子,在草莓世界里,他的兴趣被妈妈压制,强势的妈妈不允许他过度钻研数学,甚至在儿子已经被少年大学的数学班录取后,她依旧强势阻拦。
最终,裴之妥协了,但是却患上了轻度精神疾病,被迫选择了一条不喜欢的职业。
而在穿越到另一个平行世界——芝士世界里,裴之则治愈了自己。
他遇到了一个认可他支持他的女孩,找到了价值感和归属感,他还遇到了自己的父亲,收获了支持和力量。
健康的积极的父子关系,改变了裴之的认知,让他寻获了支撑内心世界的支柱,选择了心无旁骛地坚持自己。
最终,他和老师一起解决了多个世界级数学难题,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数学“天才”。
其实,剧中的草莓世界和芝士世界,就如同父母给孩子营造的两个不同的教育环境。
当孩子得到的是扭曲、角力、撕扯的外力,就会不断压抑自我,向内攻击;
而孩子得到的是舒展、接纳、支持的外力,才能收敛锋芒,向阳生长,不断汲取父母给予的正能量,从而发展成一个身心健康、积极阳光的孩子。
03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减少孩子的内耗
如果孩子时常会陷入内耗的状态,就需要父母用行动,驱散他们内心的黑暗和不安。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跟孩子缔结紧密的、健康的亲子关系。
当亲子之间不拧巴,孩子的内心就能减少焦虑和恐慌。
哈佛大学曾经提出一个有助于提升亲子关系质量的模型,叫做“PEERE法则”。
指的是暂停(Pause)、参与(Engage)、鼓励(Encourage)、反馈(Reflect)和衍生(Extend)。
比如,当看到孩子需要帮助时,父母可以这样处理:
暂停手中的事情;
去了解孩子此时的需求和困难,多询问他们问题和事情缘由,参与到孩子的事务中;
无论孩子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不要急着批评和否定,而要多鼓励,多理解,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
当进行了这样的对话后,孩子的情绪会逐渐稳定,父母可以再去反馈自己的建议和看法,提供更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提升孩子的对事件的认知和思考模式。
这种教育方式中,给予孩子的是温暖和支持,接纳和包容,每一个挫折都会成为一个成长契机。
或许那些成长中的至暗时刻,却因为父母的参与和支持,都变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高光时刻和温馨的回忆。
拥有了这种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孩子内心的底气就足以对抗内耗。
记得女演员蓝盈莹曾经面对镜头骄傲的宣布,我跟妈妈就像闺蜜一般相处,每天都要打很长时间电话,什么都可以聊。
脸上满满的笑意,让人看到了母女间松弛的亲子关系。
父母给她的是爱和积极养育,她便收获了自信和力量,而内耗和颓废跟这个充满韧劲的女孩,毫不相干。
所谓教育,大概就是这样,父母用尊重、支持和鼓励,给孩子的内心世界筑起一座坚固的堡垒,让他们心中有底气,有支撑,有源源不断的爱和动力,帮助他们渡过一个个难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更坚强、更果敢、更有信念的人。
04
一个孩子的情绪状态,折射出的是他们内心世界的模样。
沉默不语,纠结挣扎,内耗黯淡,不该是属于孩子们的颜色,
精神饱满,意气风发,笑意盎然,才是一个家庭送给孩子最好的衣装。
尹建莉老师说:
“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要永远记得,父母施加怎样的教育,孩子就会拥有怎样的性格。
愿天下父母都能给孩子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少一份否定和干涉,给孩子的内心世界松绑,让他们轻装上阵踏上人生慢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