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精英阶层的英国私立学校,栽培以政界、商界为首的各行业领袖人物而闻名,深受中国家长喜爱。
【资料图】
但凡事都有两面,领导力培养著称的英国精英教育,存在哪些鲜为人知的“暗处”?我们与几位孩子在英国留学的家长聊了聊,有了惊人的发现。
作者:ABB,在国内外投资收购、品牌和项目引进、托管运营等方面,从事教育领域的商务拓展和资源对接的工作。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防失联备用号
说到英国的公学,你第一印象是什么?扎实的教学、严谨的校风、盛产精英、运动见长、王子的母校,还是首相的摇篮?
面向精英阶层的英国私立学校,栽培以政界、商界为首的各行业领袖人物而闻名,深受中国家长喜爱。
尤其是培养“领导力”这一项,让人不禁想到的就是电影中挥斥方遒的强者形象。为此,不少中国家长则选择给孩子低龄留学,早点让他们感受正宗英伦教育。
绝大多数人只能看到英式精英教育光鲜一面,但凡事都有两面。比如之前我们曾探讨过美国精英教育存在的“鸡血”,为了刷到4.0绩点,美国高中生付出的代价是每天4小时的睡眠,每天4杯咖啡。
记者卧底惠特尼高中,最终写成了一本《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揭露了美国高中的“残酷一面”
那么,以领导力培养著称的英国精英教育,存在哪些鲜为人知的“暗处”?我们与几位孩子在英国留学的家长聊了聊,有了惊人的发现。
伊顿公学,
领导力背后的代价
英国伊顿公学是王子的母校,当年黛安娜王妃为2个孩子精心挑选了伊顿公学,让王子与“庶民”同校,被誉为具有开创性的选择。
但王子们在伊顿公学的生活,并没有像童话里说的那样和平和美好,他也并未因自己王子的身份,在学校有特殊优待。
在备受争议的新书《备胎》里,哈里王子回忆了自己在伊顿公学的生活:经常被同学嘲笑,被老师开玩笑,活得很“底层”。他透露自己在伊顿公学就读时,因为压力过大,偷偷在家里吸食大麻。
伊顿公学被誉为“绅士的摇篮”,英国77位首相中有20位曾在此校读书,其中包括英国有史以来第一位首相罗伯特‧沃波尔(Robert Walpole 1676-1745)和我们熟悉的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
有人功成名就,有人却成为了炮灰。伊顿公学的毕业生中,有不少人吐槽过学校的领导力培养,是如何牺牲弱者的。
《伊顿人的价值》一书作者尼克·弗雷泽说:
伊顿相当多社团、运动俱乐部和其他活动由学生自己管理,“男孩子们通过竞选得到要职。因此,从很小开始,你就会变得精于施展魅力、拉选票、处事圆滑。”
英国《谈天说地》杂志的迪吉·赫德利—登特见过不少“伊顿人”,他认为“你能辨认出伊顿人,因为他们会去某个场合,带着某个目标,然后径直追求,不管他人看法。”
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也毕业于伊顿公学,他的传记《冷峻的心》中,提到最高年级的学生是伊顿学生群里的最高统治者,殴打低年级学生是家常便饭,他本人就深受其害。
不仅仅是伊顿公学,英国顶尖私立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领袖而设立的存在,从教学到管理,早早地为了学生今后投身政治、商业,成为尖端管理者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演员达米安·刘易斯(Damian Lewis)2016年回忆他的伊顿中学生活说,“在那个年龄,你经历的一些事会塑造你的性格和你待人处事的能力。突然之间和父母不再亲亲热热,你养成喜怒不形于色的能力会决定你余生如何控制情绪。”
他认为,伊顿公学使学生们能够“非常成功地避免情绪化地待人处事,因此事业能够很成功”,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英国政治领袖中有较高的比例是毕业于伊顿公学。
“别低头,皇冠会掉”。要为成功付出代价,是伊顿人很早就明白的道理。
领导力培养的真相:
弱者学会忍耐,强者稳住地位
从历史上来看,英国精英学校是遵循“丛林法则”,进入21世纪后,英国的精英教育对传统有多少继承?笔者与几位在英国陪读的妈妈交流了一下,她们诉说了几件值得令人深思的细节。
学校默认长幼有序,强者有理
一位陪读妈妈透露,为了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学校会默认高年级对低年级的管理,甚至到霸凌的程度。
这位妈妈的孩子读的就是英国顶尖的私立男校,成绩很优秀。他刚到那所学校时,被高年级的同学要求每天早上去他们寝室送当天的报纸,还要给他们擦皮鞋!
孩子当时以为是种族歧视,结果他的白人好友告诉他:“别惹高年级,弄不好会挨揍。跟高年级混熟了,他们以后也会罩着你的。”
这不是针对华人的,而是低年级本来就归高年级同学管,学校是特意放权给高年级的一些“小老大”,让他们安排低年级的工作,所以告诉老师也没用,这里就是这样的。
英国男校很看重长幼有序,强者有理。低年级的学生每天要跟自己派系的头儿汇报昨天晚上寝室里发生了什么,还会帮着头儿一起管理别的同学。
在《哈利波特》里面,马尔福就是史莱克林学院的头儿,由他来指派每个人的工作,组织本学院的小弟与其他三个学院竞争、对抗,下面人犯了错也由他来惩罚。
学校鼓励学生用柔性手段,管理同学
另一位陪读妈一开始也有点反感英式教育是这样培养领导力的。学校会默许“以大欺小““恃强凌弱’,这跟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孔融让梨’‘团结友爱’‘以德服人’截然相反了。
后来她的女儿说,其实她所在的女校,领导力的培养也不全靠强取豪夺,学校其实也更鼓励学生用柔性的人格魅力和出色的管理才能去赢得大家的支持。
比如,高年级学姐会写一封信给同小学来的学妹,介绍自己这几年中学生涯的情况,帮助她更好地融入新环境;还会主动迎接新生,组织聚会并邀请新生一起参加;高年级学姐管理整栋宿舍楼,临睡前收缴低年级的手机,提醒她们早点睡觉。
此外,高年级学生还需要承担责任,自发组织、规划、实施各类社团活动,以及宿舍之间的竞赛等等。
她们不仅在锻炼管理能力,也在学习承担义务。所以长幼尊卑确实有,但对领导力的培养也确实很有效。关键就看你的孩子,是当领导还是当跟班?有没有能力和雄心当好领导?能不能心甘情愿地去适应好小跟班的生活了?
社会需要强者,哪怕牺牲个把弱者
有人适应英国精英教育,并从中受益匪浅。有人却迟迟无法接受这样的教育,遂即被残酷淘汰。
另一位陪读妈妈的孩子就适应得不太好。她告诉我,有一次孩子看查尔斯国王的纪录片,看到查尔斯被同学殴打孤立无援时,边看边哭。妈妈问他有没有挨打,他点点头,妈妈又问有没有告诉老师,他说只要没被打死,哪怕被群殴了,学校都不会出面管。
“我很气愤,就去预约了跟校长的见面。校长跟我说了一长串,大致意思是,他们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做英国和世界的领导者’,他们学校一直在努力挖掘有潜力当领导的孩子。明确谁强谁弱,谁听谁的,恰好是培养领导力很重要的一块。”
学校认为,体格和武力则是区分强弱的一种手段。弱者要学会如何忍耐、锻炼、反击,强者要如何保持自己的地位、扩张自己的地盘和跟从者的数量,都需要在学校里就一步一步练就起来。所以学校认为要是校方出手干预太多,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长。
而家长也不应该去找校长,而是应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在困境中振作,做一个强者,因为就算在学校里他得到了帮助,到了社会上他还是要被打压的。
总而言之,这位校长的意思就是:学校和社会需要的都是强者,为了培养出几个领导,牺牲一群弱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谁让弱者不够强呢。学校不是教会爱和尊重的地方,而是筛选强者和弱者的地方。
这位妈妈并不认可这种“弱肉强食”的教育,她觉得对孩子性格和心理有负面影响。查尔斯的性格就很拧巴偏激,和家人的关系也处理得不好。
“英式贵族学校不就变成了教会孩子‘霸权主义’的启蒙校吗?优越感和侵略性比较强的领导者步入社会,真的成为了“英国和世界的领导者”后会给国际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妈妈无不担忧。
那些打不死我的,
终将使我坚强
比起那位妈妈心疼孩子要过早适应残酷社会,有些妈妈则认为,这样严格的教育才是她们不远万里,把孩子送到异国来求学的根本原因。实际上,这也是原汁原味的英式教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群里一位陪读妈妈说,她家女儿也适应得不太好,据说在学校里过得跟简·爱似的,想要回国读国际学校。
但这位妈妈还是回绝了。“我一直相信‘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让你更强大’。我们千里迢迢,历经种种困难,淘汰了多少英国的和国内的竞争者,孩子才进入了英国顶级女校。现在就放弃,未免太没有毅力了!中国古人是说过‘孔融让梨’‘以和为贵’,但也说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且国内就没有霸凌吗?”
“从英国逃回中国,再从中国逃回哪里?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是逃避者,相反,我更期待她能向简·爱学习,不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下,都能学好本事,自尊自爱,独立自信而强大,实现逆风翻盘才是正道。”
这个世界,无论何时无论何处,都是对强者友好,对弱者欺凌的。家长要做的就是关爱和鼓励,要密切关注孩子心理状态,帮她一起想办法,先当个低眉顺眼的小跟班换来一定的安全,也没啥不好。
学会忍耐,等待时机,韬光养晦,本来也是领导力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吃过苦,领教过社会残忍面的孩子长大以后,才会更好地适应社会。如果一开始就被淘汰了,那么将永远生活在虚幻的美好中。不经历风雨,本来就不可能见到彩虹的。
结语
要想培养出优秀的领导,就必然存在筛选和淘汰,且需要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去征服、管理下属。而对于处于被领导的人而言,也必然要学会服从指挥,甚至反败为胜。
这本无可厚非。
但我认为坚决制止暴力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暴力引发的身心伤害太久太深,且对施暴者和受害者都会产生深远的恶劣的影响。长幼确实有别,但年纪和身体的强弱不该变成一方压迫、奴役另一方的理由。相反,用非暴力的、凭借智慧和品德用投票竞选的方式来完成领导人的选拔,会人性化很多,也更能长久服众。
作为国内教育行业的从业者,我认为英国名校在严抓学业的同时,还能注重对孩子领导力的培养,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也可以把一部分老师的权限放给学生来管理,要想学生全方位的成长起来,家长和老师就不能代劳,更不能跟他们说“你只管读书,其他事情都不要你管”这种培养做题机器人的话。要给他们犯错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决策、参与行动、参与对成果和后果的负责中去。
在看本文的家长,有什么感想?更同意哪种观点呢?欢迎参与投票,并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