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大多数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刻,对于很多人来说,高考完全可以成为他们“改变命运”的契机。
哪怕是在今天,机会日渐稀少,竞争愈发激烈,年轻人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糟糕。一个名校毕业生的招牌,依然能保障个人能够在当下社会立足,甚至有一个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而中国的高考难度之大,又是人尽皆知的。
虽然我们还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上严重不公,各地区教育水平差距较大,导致部分省份的高考难度成指数级增加等问题。但我们仍然要承认,高考已经是目前所有“选拔制度”中相对最公平的一个了。
(资料图)
特别是在跟美国的高考和高校招生方法比起来,中国的选拔方式实实在在的,给了所有普通老百姓一个上升渠道,一个接受更好的教育,看见更广阔的世界的渠道。
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为什么美国的高考不如我们。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国高考,指的是“SAT”或“ACT”。与我们的高考不同,SAT考试不由学校组织,是需要学生自己报名参加的。
SAT考试每年在美国的不同地点举行7次。学生从高一就可以去报名参加考试,不限制考试次数,以分数最高的一次为依据来报考大学。
SAT考试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举办,分为推理考试与学科考试两类:推理考试主要测量阅读、数学与写作方面的能力;而学科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某个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涉及5个学科领域20个科目。
ACT由美国高校考试处组织实施,主要考查学生的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知识等4个部分的知识和潜能。根据学生报考的院校不同,学生必然是从这两种考试中进行“二选一”。
除了考试成绩外,美国考生申请大学还需看其他几个方面,
一是高中在校成绩,这里的成绩包含了学生选修课的成绩、班级里的名词、和所有科目各自的平均分;
二是“推荐信”,考生需要自己的老师或其他的校内管理者乃至校长,为自己写一封推荐信,且内容需要尽可能给出对该考生真实、客观的评价;
三是面试环节。
美国大学在申请时是要面试的,考生在面试中的表现如何对最终“能否被录取”影响很大;最后,就是考察学生的“社会实践”。
大学录取新生时,要了解该生在中学学习期间是否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参加什么样的活动,在活动期间承担什么职责,招生人员主要是从这些过程中了解学生的责任心、同情心,及领导才能等能力。
看起来美国的高考制度,相较于中国,似乎更全面更科学一些。这就会让某些人误以为这种选拔制度真的能够更精准的筛选人才,而不是只能挑选出“书呆子”。
然而,事情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简单。因为,制度是“人”定的,也是由“人”实施的。招生环节设计的越繁琐,越复杂,可钻的空子就会越多。
就比如推荐信,这个东西的重要程度,其实完全取决于写信的人,或者说推荐信的“署名”是谁。
因为在各个高中,老师们基本已经养成了让学生写底稿自己签名的“懒习惯”,所以如果你找不来特别有名望、学术成就、影响力较大的老师或教授,那这封信的作用就不大。
但如果你能联系到真正有分量的老师给你写信,或者说这个老师跟你要申请的大学有很好的关系,甚至最近刚刚有过访问,那么推荐信的意义就非比寻常了。
很多人总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处处爱讲“关系”。那美国就真的是一个法治社会?美国的招生就真的是铁面无私,公平公正?显然不是。
一个美国人众所周知的现实是,在美国大学里,校友子弟会受到特别优待。要知道,美国的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校友捐款是学校储备基金的主要来源。而储备基金的收入能占学校全部开支的五分之一左右。
校友是得罪不起的。而在常春藤学校,校友子弟的录取率是正常录取率的三倍。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生中,百分之十二都校友子弟。
虽然该校的正常录取率是百分之十三,但校友子弟却占了录取学生中的百分之四十。1993年——1996年间,达特茅斯的校友子弟录取率始终在百分之四十以上。
如果有谁表示愿意给学校捐一个大楼、一个实验室、几百万现金,那即使他的独生子或女儿即使成绩一塌糊涂,也可以昂首挺胸的迈进常春藤的大门(参考潘石屹)。
这样的学生虽然不是占多数,但对年轻人的世界观和“公平观”,冲击是非常大的。举一个离现在很近的例子,2019年美国曝出的一起高校招生舞弊案,案件涉及耶鲁、斯坦福等名校,涉案家长三十多名。
主要被告人威廉·辛格用一个慈善基金账户,涉嫌从家长们手中收取“服务费”,总金额达两千五百万美金,后通过非法手段帮助他们的孩子进入名校。而这次招生丑闻在当时弄得人尽皆知,几乎震惊了世界。
除了有钱人的子女,名人政要的子女也会额外受到照顾。考虑到这些知名人士的子女(甚至说这些学生本身就具有“相当名气”)能够大幅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大众对学校的好感度,因此这些学校在录取时,同样会对这些特殊学生“大开方便之门”。
典型例子就是小布什,小布什不仅儿时学习成绩差,在仰仗着父亲的关系进入耶鲁大学后,仍然不思进取,多门课程都取得C或C以下,甚至还篡改了政治和经济学的成绩。
这样一来,我们就完全能够理解小布什为何常年能在“最差总统排名”中榜上有名了,因为他本就是个“伪学霸”。
而在“越是精英大学越偏爱精英家庭学子”现象的背后,是严重的“挤出效应”。他们将广大普通家庭或较为贫困家庭出身的学子牢牢的挡在了门外。
有数据表明,这些名校的在校学生正严重趋向于同质化,即:这些学校里的学生大多都是出身优渥,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丰富的生活经历、社会实践经历。这不仅不利于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更严重阻碍了学校的长期发展。
如果说美国大学在招生上的不平等,是给美国社会的阶层固化挖好了坟墓,那么精英大学高昂的学费,就等于是给“阶层固化”盖上了棺材板。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除了商学院和技校等少数院校外,美国各大高校的学费以每年百分之七点五的速度飞速上涨。
1980——1981年全日制大学本科学位授予学校的平均学费加食宿费为7341美元。到了2009——2010年,国家教育中心的统计数据表明费用上涨到了17633美元。
不断上涨的“学费”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陷入了债务的泥潭,尽管政府出台了基于收入水平的还贷计划,但是许多美国大学生和研究生离开校园后无法顺利就业,或收入水平难以清偿贷款。
即使有些学生通过宣布个人破产以期免除所欠债务,但是这些做法会给其一生造成很大影响,以后在申请信用卡、甚至房屋、汽车贷款时都会遇到很多的麻烦。
而且根据相关规定,即使是个人破产,政府提供的学生贷款也必须要偿还,政府有权从破产的大学毕业生日后的工资或退税中直接扣除贷款月费。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学费”上涨包括了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与中国不同的是,在美国,最顶尖的大学往往是私立大学,而国内公立大学更优秀。
与此同时,越是名列前茅的一流高校,像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大学,越是学费高昂,而国内的“好学校”,则要比相对差一些的私立院校收费低得多。
这样的收费格局几乎彻底掐死了穷人进入名校的可能,因为他们不仅在招生时歧视穷人,即便你拿到了他们的offer,也无法负担起未来四年甚至更长的学业成本。
且国内家庭所说的“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更多时候涉及的是大学所在城市的“生活成本”,而不是“上大学”这件事本身,理清这一点很重要。
而从高中到大学的这一环,为什么重要。
因为它是阻止社会僵化、保持“流动性”的一股重要力量。一个健康的社会,必然不会是一潭死水,而是充满活力。只有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努力会有收获,自己的付出不会白费,这种活力才能够永远存在。
参考文献:
《中国高考新制度与美国高考制度的比较研究》杨瑶瑶
《正确看待美国高考制度》冯生尧
《美国精英大学招生的腐败》罗恩·昂兹
《美国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公平性研究》黄书成
《美国大学招生考试制度述评》王盈 杨法先